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有教而授,有育而成

2024-05-17

自有人类开始,就有了教育。从教授捕获食物,生存方法,到后来教授知识,技能、智慧。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教育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进化而不断进步。

教育的根本是什么?我的结论是:有教而授,有育而成

孔子在春秋末时提出“有教无类”。意思是在接受教育之前,人是存在差别的。但通过教育可以消除这些差别。也许是因为封建时期明确严厉的等级差异,但同时也表达了对教育结果的期望,现在来看,这个思想已经很了不起。

回到今天,我们需要将教和育分别来看待。知识、技能的灌输和训练,大概都可称之为教;而育更是灵魂及品格的滋养;心灵和思维的塑造。

在甲骨文中,教是由爻+子+攴三个汉字组成的,爻通常理解为筹算;子应该是指孩童;“攴”汉字的本意是戒尺,轻轻击打。连起来组成了甲骨文中的“教”字,意思大概是用戒尺拍打并训导孩童做术算。

在西方“教育”一词出自于拉丁文“educare”这个词。第一个字母”e”有表示“出”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应该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把原本潜在于人的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本身来讲,西方的”教育“一词有”内发“之意,他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本质上是把人原本所固有的,潜在的光亮自内而外引导出来,从而成为这个人现实中发展的状态。

但就我们的现状来看,教育同时体现了强制与服从。这也是这篇文字的由来。

我们从这样几方面来看

一、社会的人文

人文,是个大话题。包含了一个民族和整体社会的价值及认知、底层思维、集体意愿和个人意志、学习态度,善与恶的同存与同异。

但教育,不仅是传授和指导;更是在以上众多因素下形成的集体影响和相应引导,包括效仿和潜化。而且,通常情况下,对小孩来说,影响和效仿在许多方面,很多时候相当程度上要远大于传授和指导。

事实上,我们的人文环境存在众多的现状是:避免讲真话、冷漠或视而不见、利己并无他、摆拍喊口号、怯懦并谨小慎微、扼杀创造与想象。

例如组织小朋友参与政策思想学习,背诵那些并不属于他们的制度语录和口号。或者,为迎接一个大人物而排练歌舞,整齐划一,摇旗呐喊。这些都是在扼杀孩子的天性。

联合国儿童公约中说:不能让儿童讲述或扮演不是他们自己的故事。

更进一步,大家或许都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在公共场所中小孩子无意识地淘气玩耍影响到公共设施及环境。有人善意并和蔼地提醒小孩不能如此,做个有礼貌的孩子。没等小孩子反应,他的父母、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开口了。小孩子懂什么?玩一玩和你有什么关系?一个大人跟小孩子一般见识什么?不害臊吗?

我们看,这样的影响和效仿要多大。小孩被震慑到不敢说话,不知所措;而结果是他以后或许会以更大的好奇心去尝试更具危险和不安的淘气。

本质上这样的家长是愚蠢的。他把孩子当成了私有产物。教授他写字、画画以达到有教而授;却没有把他当作一个独立成长的灵魂对待。让他懂得善意、理解文明、形成人格,从而达到有育而成。大多数时候符合这类家长个人意志的行为便会鼓励,对于不符合他意志和情绪的行为,会视为叛逆。缺乏尊重,却总爱说理解。

所以,愚蠢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上的缺陷,并不是一种理智上的缺陷。培养道德,即培养智慧和人格。

曾在网络上看到过一个真实事件

德国一个小镇的幼儿园,老师让孩子们跟读字母,在读到“O”时,有孩子说这是太阳,也是鸡蛋,还是妈妈的眼睛;老师反复给予纠正。后来,这个孩子的母亲找到幼儿园,要求园方向孩子道歉,并要求园方调整教授方式。理由是这位母亲认为幼儿园的教学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内心的纯真。园方拒绝了这位母亲的要求。随后这位母亲将幼儿园告上了法庭。

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没有意义,会觉得这位母亲一定没有胜算。然而,结果是官司打赢了。法院认为:孩子的想象力、内心的纯真不允许被侵犯和破坏。至于字母,急什么?

可以看到,以上正是我们经历或看到的由我们自己组成的这个整体的社会人文给予孩童“教而授,育而成”的成长土壤。有我们身边的,也有别人经历的。有许多父母觉得无能为力,毫无办法;甚至还有人认为自己的孩子受到了伤害。但其实,许多时候我们不止是受害者,其实也是参与者。

学校、老师、书本教而授的是给予孩子头脑中的普遍知识和大众思维;而父母、家庭才是孩子心灵和人格“育而成”最根本的老师。

二、父母及家长自己的不甘与焦虑

和我们很多人自己的童年一样,许多人都会有各自的缺憾和不快乐。小时候喜欢画画,喜欢足球,而且画得不错,踢的也很好,被阻止而完全放弃了。自己动手做的或完成的小物件被封存了,心爱的玩伴或梦想被破坏了,这类不快乐一直潜藏在内心。

罗素说:不快乐的心理因素是多样的,但却有个共同点。典型的不快乐的人就是在他幼年时被剥夺了一些正常的满足。所以成年后他将会更看重这些满足而不是别的,这样,也让他的人生倒向了一边。

有许多的父母,会把自己童年和人生中的缺憾用一种自己也说不清的意识强加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可以去实现;从而不断地强压,孩子不断被迫服从。这一切的目的只有一个:要孩子有出息。

其实,孩子是在嬉戏中认识外界,在好奇中感知世界的,客观来说,在天性释放中感知和学习是最理想的。缺少这些,心灵被强制干预 塑造,并不见得好。

但为什么一定要有出息?对小孩子来说,什么又是最重要的?

绝大部分的认知中,出息基本是与地位、物质、财富联系在一起。现实中,这就是成功。意思是说:成功了,才是圆满的人生。对自己、父母、家庭都是件骄傲,幸福的事。所以对下一代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取得这种方式的成功。随着孩子不断地成长,孩子和自己与外界三方的对话,父母也会逐渐觉得这种所谓的成功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健康,快乐。如同苏轼的诗中写道:惟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可是,一不小心,孩子的童年很快过去了。对孩子成功的希望也慢慢变成了父母自己潜意识中的渴望。因为过分的希望和强制,留在孩子心底的童年,又变成了孩子自己的缺憾。将孩子身上独特的部分消耗完,只剩下了统一的存在。事实上,孩子并没有辨别,没有抵抗;在他们的世界里,基本上一切都是由环境、感受和情绪塑造的。

对于成功,很多历史、文化定义和理解并不相同。但正直勇敢善良的心灵、独立思考和思维价值的判断、乐观自信坚强纯真的品质一定远比另一些更为重要。这些品质和心灵萌芽的培育及引导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应当知道,我们所陪伴引导、教而授,育而成的,是一个独立的灵魂。

三、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可以最依赖的。任何时候,你都会支持、保护他,并是他永远的后盾。

杨绛在小说中写到钱钟书和他们的女儿钱瑗在家里玩耍,在女儿被褥中藏物品,在她肚子上画画,各种相互捉弄的场景。

丰子恺的散文中写到自己和孩子在家中捉迷藏,刮鼻子,趁孩子睡觉给她脚上画画,孩子趁他睡着给他脸上涂画。

他们很少强压,都是完全的陪伴,一同嬉戏玩耍,让孩子自在的显露天性,保持天真。在天性中产生兴趣,自然学习。在这其中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肯定,使他们深刻感受并知道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境遇,父母都会支持并尊重他,在他们遇到任何困苦或遭遇时都能在父母那里获得信赖和温暖,即使并不在身边。使他们的自信与快乐在其中越发完整并强健。

如果你认为钱钟书、丰子恺有点远,那可以读一读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和《亲爱的安德鲁》;以及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这些作品都可以带来众多启示。

小王子中有这样一段话

“所有的成年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

“你们这些人,在一个花园里养了五千朵玫瑰,但是却找不到自己所要寻找的东西。但是,你们所寻找的,其实是可以从一朵玫瑰花或一滴水中找到。“

孩子的成长并非依据好坏、美丑、优劣来辨别世界,而是依据自己的感知来感受和认识世界。在他们的幼年时期,你用爱和温和,平等和尊重对待他,他即会感知,这个感知便是塑造他人格萌芽时期最重要的养分。

你善良,孩子即善良,你宽容,孩子即宽容。同样,你自私,孩子就会自私;你狭隘,孩子也就狭隘。

他们就像一张纯净清澈的纸,你画下什么,就会显露什么。你给他的一切,他都会感受,并将这所有的感受用另一种方式表达给你,给他自己、以及这个世界。

有教而授,有育而成,保其天真,成其自然。这是我们整个社会和众多父母对教和育应当具有的一个底层观念和认识。

一个月了,在这里,为MU5735航班所有乘客、机组人员,以及他们的家人祈祷。

一场意外让心情沉重,感怀万端,久久不安。

珍惜那些爱你的,帮助过你的人;珍惜当下。

自有人类开始,就有了教育。从教授捕获食物,生存方法,到后来教授知识,技能、智慧。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教育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进化而不断进步。

教育的根本是什么?我的结论是:有教而授,有育而成

孔子在春秋末时提出“有教无类”。意思是在接受教育之前,人是存在差别的。但通过教育可以消除这些差别。也许是因为封建时期明确严厉的等级差异,但同时也表达了对教育结果的期望,现在来看,这个思想已经很了不起。

回到今天,我们需要将教和育分别来看待。知识、技能的灌输和训练,大概都可称之为教;而育更是灵魂及品格的滋养;心灵和思维的塑造。

在甲骨文中,教是由爻+子+攴三个汉字组成的,爻通常理解为筹算;子应该是指孩童;“攴”汉字的本意是戒尺,轻轻击打。连起来组成了甲骨文中的“教”字,意思大概是用戒尺拍打并训导孩童做术算。

在西方“教育”一词出自于拉丁文“educare”这个词。第一个字母”e”有表示“出”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应该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把原本潜在于人的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本身来讲,西方的”教育“一词有”内发“之意,他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本质上是把人原本所固有的,潜在的光亮自内而外引导出来,从而成为这个人现实中发展的状态。

但就我们的现状来看,教育同时体现了强制与服从。这也是这篇文字的由来。

我们从这样几方面来看

一、社会的人文

人文,是个大话题。包含了一个民族和整体社会的价值及认知、底层思维、集体意愿和个人意志、学习态度,善与恶的同存与同异。

但教育,不仅是传授和指导;更是在以上众多因素下形成的集体影响和相应引导,包括效仿和潜化。而且,通常情况下,对小孩来说,影响和效仿在许多方面,很多时候相当程度上要远大于传授和指导。

事实上,我们的人文环境存在众多的现状是:避免讲真话、冷漠或视而不见、利己并无他、摆拍喊口号、怯懦并谨小慎微、扼杀创造与想象。

例如组织小朋友参与政策思想学习,背诵那些并不属于他们的制度语录和口号。或者,为迎接一个大人物而排练歌舞,整齐划一,摇旗呐喊。这些都是在扼杀孩子的天性。

联合国儿童公约中说:不能让儿童讲述或扮演不是他们自己的故事。

更进一步,大家或许都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在公共场所中小孩子无意识地淘气玩耍影响到公共设施及环境。有人善意并和蔼地提醒小孩不能如此,做个有礼貌的孩子。没等小孩子反应,他的父母、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开口了。小孩子懂什么?玩一玩和你有什么关系?一个大人跟小孩子一般见识什么?不害臊吗?

我们看,这样的影响和效仿要多大。小孩被震慑到不敢说话,不知所措;而结果是他以后或许会以更大的好奇心去尝试更具危险和不安的淘气。

本质上这样的家长是愚蠢的。他把孩子当成了私有产物。教授他写字、画画以达到有教而授;却没有把他当作一个独立成长的灵魂对待。让他懂得善意、理解文明、形成人格,从而达到有育而成。大多数时候符合这类家长个人意志的行为便会鼓励,对于不符合他意志和情绪的行为,会视为叛逆。缺乏尊重,却总爱说理解。

所以,愚蠢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上的缺陷,并不是一种理智上的缺陷。培养道德,即培养智慧和人格。

曾在网络上看到过一个真实事件

德国一个小镇的幼儿园,老师让孩子们跟读字母,在读到“O”时,有孩子说这是太阳,也是鸡蛋,还是妈妈的眼睛;老师反复给予纠正。后来,这个孩子的母亲找到幼儿园,要求园方向孩子道歉,并要求园方调整教授方式。理由是这位母亲认为幼儿园的教学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内心的纯真。园方拒绝了这位母亲的要求。随后这位母亲将幼儿园告上了法庭。

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没有意义,会觉得这位母亲一定没有胜算。然而,结果是官司打赢了。法院认为:孩子的想象力、内心的纯真不允许被侵犯和破坏。至于字母,急什么?

可以看到,以上正是我们经历或看到的由我们自己组成的这个整体的社会人文给予孩童“教而授,育而成”的成长土壤。有我们身边的,也有别人经历的。有许多父母觉得无能为力,毫无办法;甚至还有人认为自己的孩子受到了伤害。但其实,许多时候我们不止是受害者,其实也是参与者。

学校、老师、书本教而授的是给予孩子头脑中的普遍知识和大众思维;而父母、家庭才是孩子心灵和人格“育而成”最根本的老师。

二、父母及家长自己的不甘与焦虑

和我们很多人自己的童年一样,许多人都会有各自的缺憾和不快乐。小时候喜欢画画,喜欢足球,而且画得不错,踢的也很好,被阻止而完全放弃了。自己动手做的或完成的小物件被封存了,心爱的玩伴或梦想被破坏了,这类不快乐一直潜藏在内心。

罗素说:不快乐的心理因素是多样的,但却有个共同点。典型的不快乐的人就是在他幼年时被剥夺了一些正常的满足。所以成年后他将会更看重这些满足而不是别的,这样,也让他的人生倒向了一边。

有许多的父母,会把自己童年和人生中的缺憾用一种自己也说不清的意识强加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可以去实现;从而不断地强压,孩子不断被迫服从。这一切的目的只有一个:要孩子有出息。

其实,孩子是在嬉戏中认识外界,在好奇中感知世界的,客观来说,在天性释放中感知和学习是最理想的。缺少这些,心灵被强制干预 塑造,并不见得好。

但为什么一定要有出息?对小孩子来说,什么又是最重要的?

绝大部分的认知中,出息基本是与地位、物质、财富联系在一起。现实中,这就是成功。意思是说:成功了,才是圆满的人生。对自己、父母、家庭都是件骄傲,幸福的事。所以对下一代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取得这种方式的成功。随着孩子不断地成长,孩子和自己与外界三方的对话,父母也会逐渐觉得这种所谓的成功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健康,快乐。如同苏轼的诗中写道:惟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可是,一不小心,孩子的童年很快过去了。对孩子成功的希望也慢慢变成了父母自己潜意识中的渴望。因为过分的希望和强制,留在孩子心底的童年,又变成了孩子自己的缺憾。将孩子身上独特的部分消耗完,只剩下了统一的存在。事实上,孩子并没有辨别,没有抵抗;在他们的世界里,基本上一切都是由环境、感受和情绪塑造的。

对于成功,很多历史、文化定义和理解并不相同。但正直勇敢善良的心灵、独立思考和思维价值的判断、乐观自信坚强纯真的品质一定远比另一些更为重要。这些品质和心灵萌芽的培育及引导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应当知道,我们所陪伴引导、教而授,育而成的,是一个独立的灵魂。

三、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可以最依赖的。任何时候,你都会支持、保护他,并是他永远的后盾。

杨绛在小说中写到钱钟书和他们的女儿钱瑗在家里玩耍,在女儿被褥中藏物品,在她肚子上画画,各种相互捉弄的场景。

丰子恺的散文中写到自己和孩子在家中捉迷藏,刮鼻子,趁孩子睡觉给她脚上画画,孩子趁他睡着给他脸上涂画。

他们很少强压,都是完全的陪伴,一同嬉戏玩耍,让孩子自在的显露天性,保持天真。在天性中产生兴趣,自然学习。在这其中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肯定,使他们深刻感受并知道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境遇,父母都会支持并尊重他,在他们遇到任何困苦或遭遇时都能在父母那里获得信赖和温暖,即使并不在身边。使他们的自信与快乐在其中越发完整并强健。

如果你认为钱钟书、丰子恺有点远,那可以读一读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和《亲爱的安德鲁》;以及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这些作品都可以带来众多启示。

小王子中有这样一段话

“所有的成年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

“你们这些人,在一个花园里养了五千朵玫瑰,但是却找不到自己所要寻找的东西。但是,你们所寻找的,其实是可以从一朵玫瑰花或一滴水中找到。“

孩子的成长并非依据好坏、美丑、优劣来辨别世界,而是依据自己的感知来感受和认识世界。在他们的幼年时期,你用爱和温和,平等和尊重对待他,他即会感知,这个感知便是塑造他人格萌芽时期最重要的养分。

你善良,孩子即善良,你宽容,孩子即宽容。同样,你自私,孩子就会自私;你狭隘,孩子也就狭隘。

他们就像一张纯净清澈的纸,你画下什么,就会显露什么。你给他的一切,他都会感受,并将这所有的感受用另一种方式表达给你,给他自己、以及这个世界。

有教而授,有育而成,保其天真,成其自然。这是我们整个社会和众多父母对教和育应当具有的一个底层观念和认识。

一个月了,在这里,为MU5735航班所有乘客、机组人员,以及他们的家人祈祷。

一场意外让心情沉重,感怀万端,久久不安。

珍惜那些爱你的,帮助过你的人;珍惜当下。

相关阅读

今日热点

小编推荐